1月10日,学校召开2023年科技工作总结表彰暨2024年工作部署会。党委书记李言荣,校长宋保维出席大会。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黄维院士、副主任委员李贺军院士,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学院(研究院)主要负责人和分管科研领导,学校国防科技专家组组长和副组长,科研贡献奖励获奖项目团队和教师代表等参加会议。大会由副校长张开富主持。
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王伶作2023年科技工作总结暨2024年工作部署汇报。
航海学院院长潘光、无人系统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符文星、管理学院副院长贾明依次作科研工作经验交流汇报。
张开富为科研育人贡献奖、青年科学奖、人文创新贡献奖及科研建设贡献奖代表颁奖。
黄维、李贺军为科研建设贡献奖代表颁奖。
宋保维分别为科研建设贡献奖代表及科学研究成就奖代表颁奖。
李言荣为科技自强贡献奖代表颁奖。
宋保维代表学校向全体获奖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并向深耕在科技创新一线的全体师生表示由衷的感谢。他指出,过去的一年,学校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凝练提出了近期发展的“127”目标及落实举措,为我校科技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经过全校的不懈努力,科研核心竞争力取得了有力提升:在新一轮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中抢占新机遇,重大科研任务争取再上新台阶,重大集成创新取得新进展,基础研究能力得到新提升,科技奖励取得新成效。
他表示,实现“127”发展目标很大程度将依靠学校科技创新竞争力的全面提升,需要科技创新作为带动相关核心竞争力指标增长的重要引擎,发挥引领作用。就做好2024年科研工作,他结合“127”创新举措提出了三点意见:一是要充分发挥机构改革作用,提升科研管理效能。在职能部门层面,科研院要加快推进体制创新,进一步规范科室设置,优化职能分工,建立健全跨部门的联动改革和协作配合机制,打通关节、疏通堵点、破除阻力;在核心竞争力的重点专项任务推进中,建立专班推进和督导机制,进一步提升对外争取项目、强化纵横联动的战斗力,增进对内提供服务、强化精细管理的执行力,提高科研管理效率,争做有组织科研的统领者、推动者。在学院层面,各学院、研究院要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加强科研治理体系建设,采用“所管科研,系管教学”等模式,集聚力量在“三航”等重点领域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的科研联合攻关,争做有组织科研的主力军。二是要扎实推进评价改革落地,激发科研内生动力。要持续做好“立制度、出政策”的上篇文章,提升评价改革的集成性,注重各项改革之间的政策协调、联动协同和整体效果,要充分解决改革的碎片化、单一化、零敲碎打等问题,推动科技改革有关举措的有机衔接。要统筹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以及科研核心竞争力贡献的评价与激励办法,综合施策,向潜心基础前沿研究、承担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人员倾斜。要做好“抓落实、严执行”的后篇文章,各学院研究院和职能部门领导班子要提升主动担当意识,要“干”字当头、“干”字为要,将有组织科研落到实处,持续提升工作的系统性、前瞻性、可行性。认真研究科研关键核心指标,“面向长远、点面结合”谋划制定推进举措。三是要拓展有组织科研实施路径,激发科研先发优势。要加强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内涵建设,筑牢有组织科研的重要支点,深化与国家实验室的协同创新,全力做好国家级科研平台的重组与争取,加快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实体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学术领军人才的“头雁效应”,增强有组织科研的核心驱动力,支持学校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牵头开展前瞻性、引领性、独创性的战略论证,推动学校科研工作从被动“接单式”“科技打工仔”向主动引领转变,推动学校科研工作从数量到质量转变。要加快突破战略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夯实有组织科研的创新根基,要发扬“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要敢于“硬着头皮、厚着脸皮、磨破嘴皮、踩烂脚皮”,要积极“走出去”“走进去”“坐下来”,与“三航”等重点行业的领军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真正建立健全深度合作机制,聚焦行业关键技术领域,凝练核心科学问题,实现基础理科“0到1”和工程技术“1到0”的双向发力。
他强调,2024年是学校推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一年,我们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全校上下要锚定学校“127”发展目标,只争朝夕、攻坚克难、久久为功,高质量有组织打造科研核心竞争力,为加快推进我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共同努力。
(文字:王翠萍;摄影:郭友军;审核:马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