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页面已加载完成

由于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存在安全隐患。建议您尽快更新,以便获取更好的体验。推荐使用最新版Chrome、Firefox、Opera、Edge

Chrome

Firefox

Opera

Edge

ENG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综合新闻

​电子信息学院:以改革之力谋发展之进 ——扎实推进人才培养专项改革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05日 来源:发展规划处 点击数:

bat365官网登录入口新闻网6月1日电(宫予涵 刘婷婷)

引言:“改革创新谋发展,砥砺前行谱新篇。”按照“先行先试、相学相长、以点促面、示范推广”的工作思路,发展规划处近期会同材料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和生态环境学院等改革试点学院,对改革经验和成效进行凝练总结并分期报道,以期更好发挥改革的积极示范辐射效应,并将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其中,电子信息学院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领军人才为宗旨,全面实施以“一线、多区、三方共建”为核心的一流人才培养改革。“一线”是以人才培养为主线,“多区”是依托教学与科研团队建立的多个项目式学习社区,“三方共建”是汇聚“校-院所-企”一流教学资源,达成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通过未来科学家、全球胜任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的精准分层培养,使学生具备坚实的通识基础、扎实的专业能力、广阔的国际视野,以及较高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主动性,助力形成特色鲜明、成果丰硕、居全国领先水平的电子信息类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一、深化大类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组织形式

建立“3+1”大类培养模式,贯通大类招生与大类培养。为解决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通识能力不足、学科专业知识面窄的问题,满足培养具有跨专业整合能力领军人才的迫切需求,学院构建起“3+1”大类培养模式。大一阶段,按信息大类培养学生,强化通识教育;大二、大三阶段,按电子信息类培养大纲,依托专业基础教育和项目式学习社区,开展专业个性化分层教育,大三结束之际,根据专业准入准出要求和个人需求,进行专业选择与确认;大四阶段,做好本硕衔接课程学习、院所实习实践等专业特色培养。

图1:电子信息学院“3+1”大类培养模式

创建项目式学习社区,分层培养未来科学家、全球胜任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一是创新教学组织形式。通过构建综合性项目式学习社区,对未来科学家、全球胜任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等提供分类培养载体和个性培养通道,推动宽口径与个性化的有机融合。学院建立20个学习社区,实现全院本科生项目式学习全覆盖。每个项目式学习社区由约15名学生/年级、7名以上校内社区导师、2名校外社区导师组成。建立首席教授责任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全过程考核和评价。在大二阶段,学生根据志趣进入项目式学习社区,精准接受学业指导;在大三阶段,以项目式综合设计课程为主线、以专业选修课程为辅,开展个性化教育;大四阶段,社区导师指导学生进行专业确认与选择,并负责学生在此期间的分层培养和特色教育。二是创新课程组织形式。以项目式综合设计课程为牵引,依托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形成科研探索类项目、工程设计类项目和实践实训类项目课程体系,由各专业对应共建的“院所-企”提供与专业特点相适应的工程设计类项目和实践实训类项目。三是严格学生学业标准。明确课程设置内容、考核标准、项目式社区教师能力要求、学生准入准出规则和学分兑换标准等,保障项目式学习社区的健康高效运行。四是突出教师教育教学实绩。对进入项目式学习社区的“院所-企”校外专家进行聘任与考核,改革学院绩效考核模式,对进入社区的首席教授与社区导师的绩效分配予以倾斜。

建立以课程群和学习社区建设为特色的教学管理和学业指导模式。成立8个电类基础课教学团队,建立以项目式综合设计课程为核心,包含学科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实验实践课的10个“课程群”,有组织地开展日常教学、课程改革和本科生的学业指导。学生、教学督导、教师同行、行业企业专家和教学管理人员对对教学质量共同把关,实施多元评价,保障“课程群”教师教学效果及教学活动的与时俱进。

图2:电子信息学院的项目式学习社区

图3:本科教学团队负责人聘用仪式

统筹拔尖人才本硕博有序衔接,打通高层次人才培养通道。不断完善项目式学习社区,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开展课程体系改革,打造一流研究生课程。加强本硕博课程衔接,推进实施本硕博学分转换与互认机制,将推免研究生培养“前置”。设置直博生专项社区1个,依托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加大学术资源支撑;指导教师由学院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高层次人才等构成,严格培养过程监控,每年单列一定数量的直博生推免指标。

二、实施“校-院所-企”专业共建,汇聚一流教学资源

构建“一专业、两院所、多企业”的专业共建模式,加快一流专业建设。深化工程教育内涵,对标工程教育认证要求,每个专业与领域内两个研究院所(1个国内领军研究所和1个本地研究所)以及多个企业开展专业共建,共同开展新教材编写、共建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并共建学术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体系等。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工程教育资源优势,聘用院所、企业骨干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授课,开展实验案例和项目实例教学。

图4:总师进课堂

图5:学生在西安微电子研究所开展实习

创新教材编制工作机制,建设国防特色系列优秀教材。课程教学团队邀请与“校-院所-企”相关专家参与专业教材编制,建立教学名师引领、“校-院所-企”专业团队共同编制教材的工作机制。通过科研成果进教材,优化电子信息类基础课程教材,建设教学特点鲜明、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专业特色突出的国防特色优秀教材。

“请进来、走出去”,构建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的协同机制。实施“请进来”工程,进入项目式学习社区的校外专家与学院教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借助外聘专家在工程项目上的实践经验,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实施“走出去”工程,每年选派优秀青年教师赴院所挂职工作,并由挂职单位进行考核评价,助力派出教师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科研水平。

注重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完善学术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体系。针对学术学位研究生,突出科教融合,强化知识更新力、学术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结合基础前沿问题深入研究。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突出产教融合,强化知识迁移力、实践创新力和职业胜任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开展结合国防应用的关键技术攻关。针对工程博士研究生,打造协同培养模式,以重大项目研究带动团队建设,并有力支撑博士联合培养。

三、建立校级公共教学平台,打造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

瞄准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目标,建立校级信息类公共教学平台——信息类综合创新实验平台。整合全校信息大类实验室资源,建设7个分平台;盘活现有实验场地和实验仪器,提高利用率和共享率。成立6个公共实验课程群以及6个跨学院信息类实验课程教学团队,根据各专业培养方案,优化教学大纲。以信息类综合创新实验平台为牵引,带动全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

图6:电子信息学院建设信息类综合创新实验平台

电子信息学院自实施人才培养改革专项以来,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1门;2021年出版教材7部,2022年出版教材9部;获陕西省优秀教材奖励2项,获2022年校级教材建设先进集体;2022年获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校级教学研究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批校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4门;获陕西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名以及全国性教学竞赛奖励7项。

电子信息学院将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勇趟改革“深水区”,以改革之动力,汇聚发展新势能,带动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审核:袁云 高永胜 侯俊)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