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页面已加载完成

由于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存在安全隐患。建议您尽快更新,以便获取更好的体验。推荐使用最新版Chrome、Firefox、Opera、Edge

Chrome

Firefox

Opera

Edge

ENG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学术交流

【学术报告】生态环境学院学术报告通知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17日 来源:生态环境学院 点击数:

报告一:

报告题目:蛋白质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临床应用

报告人:郭天南研究员

报告时间:2019年12月18日(周三)下午14:00

报告地点:数字化大楼A座303会议室

报告摘要:

近年来,多项技术创新推动蛋白质组学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蛋白质组分析的通量在近5年提高了10倍以上,所需的样本量降低了10倍以上,单个蛋白质组实验包含的样本数量达到百和千的级别,每个样本中被检测到的蛋白质数量也增加了至少2倍。高通量蛋白质组技术的进步驱动了越来越多的临床样本的蛋白质组被检测,并与其基因组和转录组进行综合分析,以期对疾病诊疗的更为精准的指导。这里,我会跟大家具体探讨蛋白质组大数据的方法学进展以及其结合人工智能,在医学中的应用。


个人简介:

郭天南,西湖大学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蛋白质组大数据。邮箱:guotiannan@westlake.edu.cn。2006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医学七年制,同时获得武汉大学生物科学双学位。2012年获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学位。2012-2017年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Ruedi Aebersold教授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初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儿童医学研究所ProCan任Scientific Director,肿瘤蛋白质组Group Leader,悉尼大学医学院兼聘高级讲师。2017年8月加入西湖高等研究院任特聘研究员。长期从事蛋白质组学相关研究,在蛋白质组技术开发和临床应用上做出多项原创性技术成果。建立了一套独特的高通量临床蛋白质组方法学(高压循环-卫星扫描质谱技术,PCT-SWATH),解决了将蛋白质组学实际应用于医学临床检验的一个核心技术难题,实现了对小量临床样本的高重复性高通量的质谱分析,并将其应用于大量的临床样本(包括甲状腺癌、前列腺癌、肾癌等),结合人工智能探索生物标志物。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Medicine,Nature Comm,Mol Oncology等发表多篇论文。更多信息请参考www.guomics.com。

报告二:

报告题目:单细胞技术解析涡虫再生的细胞及分子机制

报告人:曾安研究员

报告时间:2019年12月18日(周三)下午14:00

报告地点:数字化大楼A座303会议室

报告摘要:

探究如何让衰老或损伤的机体再生出新的功能性组织或细胞是发育生物学和再生医学中的重要问题。为了研究再生的生物学机制,我们选择淡水涡虫(Planarian)作为研究模型。涡虫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其身体任意片段被切割后,都能再生出完整的个体。长期以来,维持涡虫无限再生能力的细胞类型并不清楚。我们前期工作结合基因组学、单细胞分析、流式细胞术和成像技术,鉴定并分离了涡虫无限再生能力的细胞来源--成体存在的一群多能性干细胞。我们发现,这群干细胞可以在单细胞移植实验中分化形成所有其他细胞类型,并重建整个涡虫。这个发现更新了领域内对涡虫干细胞组成和身份的认知,揭示了涡虫无限再生能力的细胞学基础。这个发现可能促进对涡虫等具有较强再生能力的有机体开展生物研究,而且有助于对人类等具有较低再生能力的有机体开展再生医学研究。

个人简介:

曾安,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兴趣:组织器官再生。

2013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上海生科院。2013年至2019年于美国斯托瓦斯医学研究所(Stowers Institute)任博士后研究员,导师为美国科学院院士、HHMI研究员Alejandro Sánchez Alvarado教授。自2006年起在国内建立地中海涡虫(Schmidtea mediterranea)研究体系用于组织器官再生的机制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涡虫(planarian)等为模式生物,研究组织器官再生的细胞及分子学基础。主要研究贡献:1)揭示组织干细胞参与涡虫再生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理(2013,JCB); 2)利用大规模单细胞基因表达分析技术,结合单细胞分选、单细胞移植等实验手段,揭示了涡虫无限再生能力的细胞起源(2018,Cell)。曾获得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长奖优秀奖,2012年美国Keystone Symposia会议Future of Science Fund奖学金等。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