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页面已加载完成

由于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存在安全隐患。建议您尽快更新,以便获取更好的体验。推荐使用最新版Chrome、Firefox、Opera、Edge

Chrome

Firefox

Opera

Edge

ENG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学术交流

【学术报告】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汤朝晖研究员学术报告会通知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13日 来源:柔性电子研究院 点击数:

报告题目:高分子血管阻断剂抗肿瘤纳米药物

报告人:汤朝晖研究员

报告时间:2019年11月14日(星期四)下午15:30-16:30

报告地点:长安校区启翔楼233会议室

邀请人:李鹏教授

报告简介:

抗肿瘤药物靶向输送系统在提高药物器官/组织选择性,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提高治疗指数,增加候选药物成药性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本文围绕以聚谷氨酸接枝聚乙二醇为载体的药物输送系统,对近年来课题组肿瘤治疗相关基础研究领域的进展进行了总结。梳理了聚谷氨酸接枝聚乙二醇载体结构对纳米药物体内行为的影响规律;针对纳米药物难以组织渗透对肿瘤中心区细胞杀伤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了以血管阻断剂与纳米药物联用的“边缘与中心”协同治疗思路;针对肿瘤存在异质性而导致“主动靶向”效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血管阻断剂选择性触发的肿瘤部位出血-凝血级联反应,放大肿瘤部位靶向信号的肿瘤靶向药物递送新策略:“凝血靶向”;发现了纳米药物的瘤内低渗透性可显著提高血管阻断剂的肿瘤血管靶向性和抑瘤能力;针对实体肿瘤的乏氧程度太低而不足以充分激活乏氧激活前药的问题,创建了联合使用血管阻断剂纳米药物与乏氧激活前药的高效实体肿瘤治疗新策略。

报告人简介:

汤朝晖,男,1976年9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生物医用高分子课题组。曾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做博士后。目前主要从事高分子载体抗肿瘤纳米药物研究。针对传统抗肿瘤纳米药物存在的渗透和靶向能力低等问题,提出了肿瘤“边缘与中心”协同治疗和“凝血靶向”等的纳米药物研究新思路,发现纳米技术可以显著提高血管阻断剂的的肿瘤血管靶向性和抑瘤能力,把纳米药物的瘤内渗透能力低从“缺点”转变为“优势”。在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Science、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Chemical Science、Biomaterials、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等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SCI他引3000余次,申请中国发明专利40余项,其中已授权专利30余项,申请PCT专利2项,获授权美国专利1项。2007和2011年两次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获得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13年获中国专利优秀奖,201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所开发的聚谷氨酸接枝聚乙二醇顺铂纳米胶束药物实现了技术转让。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