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和《bat365官网登录入口一流研究生人才培养行动计划》,持续深入树典型、立标杆、推经验,总结凝练推广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工程”支持建设项目的好经验、好做法,发挥优秀项目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研究生院特推出“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系列文章,以期交流借鉴,共促提升,实现我校研究生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一、课程基本介绍
课程名称:英语演讲与辩论
教学团队:王晓丹、王雪莲、孙荧
课程负责人简介:王晓丹,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生公共外语课程《英语演讲与辩论》负责人,主讲《大学英语(高阶)》《美国文学经典研读》等课程。
在研究生院和外国语学院教学质量提升项目的支持下,研究生公共外语课程《英语演讲与辩论》教学团队于2021年开启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之旅。针对授课对象即全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及工程博士生,课程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三位一体”育人理念,把握课程思政的建设重点。同时,以学习成效为导向,思维培养为媒介,实践任务为驱动,力求做到教学目标可分解、教学内容可延伸、教学任务可执行、教学成效可评估,将课程思政贯穿于课堂讲授、教学研讨、实践实训、项目作业各环节,实现由知识传递到知识掌握、内化、应用的一系列转变,打造可落实、可持续、可辐射的“课程思政”课程。
二、课程目标设计:从语言知识到“三位一体”
传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将重心放在语言知识、文化背景、表达习惯层面,而当下研究生公共外语课程应更关注学生对人文社科知识及中国文化和国情有广度、有深度的探讨,以及“从中国视角解读世界、以世界眼光看待中国”的国际视野和思辨能力培养。基于此,《英语演讲与辩论》以“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为切入点,以“对谁讲、讲什么、如何讲”为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的公民人格、人文素养、文化自信、科学精神、职业素养等,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教学内容调整:从技巧训练到思维培养
《英语演讲与辩论》选取被誉为“演讲全球第一书”的《演讲的艺术》为主要教材,辅以全国英语辩论赛指定教材《思辨精英:英语辩论构筑全球视角》,主题积极向上,内容富有跨文化性与思辨性,是较为理想的课程思政教材。同时,借力“中国日报双语新闻”“21世纪杯英语演讲”等新媒体平台,整合时政热点、经典演讲案例、中外名人语录、名家名作等各类补充教学资源。此外,深挖与教学环节密切相关的思政点,并贯穿于教学任务中,如布置“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摸着石头过河”等定题演讲任务,从中提炼价值观及思维情感元素,培养学生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认知、批判性思维、人文关怀思考、跨文化素养与国际视野。
四、教学模式改革:“教,是为了不教”
《英语演讲与辩论》积极探索个性化、探究式教学改革模式,以课程思政“隐性教育”为目标,将任务分解并搭建完成任务的“脚手架”,让学生“忙”起来:学期初引导学生明晰学习目标,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课上穿插开展问答、结对讨论、小组研讨、个人汇报、班级辩论等形式活动,实践理论知识;发挥同伴激励效应,设立学习小组,加大点评、打分、批改等互评比重;课下加强学科竞赛、课外实践等形式各异的第二课堂活动训练,并与课程考核评价机制相关联,实现以赛促学、以用促学;采用学习与教学双向评估模式,设计并实践“学习-实践-反思-评估-调整-提升(5R)”的教学循环活动,鼓励学生勤反思、善总结、常改进。
五、结束语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如何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激励,如何多元化、过程性、开放性有效评估课程思政的教育成效,将是本课程持续探索的主题。在此过程中,团队成员王雪莲老师在外国语学院官方公众号推出“我与课程思政”主题相关文章,受到广泛好评;孙荧老师多次参加校级、省级课程思政主题教学大赛并获奖项。“课程思政”的内涵应融入教学各环节中,内化于师生个体中,成为教学相长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养成品性、追求卓越,获得正确的价值观,有意愿、有能力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赋予外语教师的光荣使命。